改革开放40年间,我国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但同时我国也为高速的工业发展付出了昂贵的代价。大气污染、水环境污染、垃圾处理、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破坏等问题愈演愈烈。人类将面临着自然资源日益耗竭、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贫富分化日益加剧等危机,这也引起了各国及环境专业学者对环境生态问题的高度关注。从十七大的物质建设、精神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到十八大的物质建设、精神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我国由环境保护上升到了生态文明的高度。
2018年12月8至9日,在哈尔滨举办的“第十三届大学环境类课程报告论坛”中,来自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的专业学者对环境类本科课程体系的建设探讨的同时,也多次提到环境生态工程建设将成为未来环境类专业的重点发展方向。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贺克斌教授提到,“生态环境保护将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需求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哈尔滨工业大学环境学院院长任南琪教授把环境工程比作是发展势头强劲的“牛市”,把环境科学比作是发展困难重重“熊市”,而环境生态工程则是重点发展方向的“潜力股”,提出了国家对环境专业人才的重大需求。北京师范大学的杨志峰教授对环境生态工程专业的内涵做了详细的分析,提出了国家对环境生态工程专业人才的重大需求。
来自广州工业大学的题为《环境生态工程特色课程建设实践》的报告引起大家的关注。杜青平教授在环境生态工程专业与教育问题的探讨部分,对如何形成一套适合本校的专业发展,体现工科特质,符合教育规律、行之有效的培养模式,给出了建议。例如,加大对工程实践的精力和经费投入,培训学生的工科思维;邀请企业、专家和优秀毕业生对在校本科生举办座谈会,开展调研活动。在专业建设方面,首先了解社会对知识层面、能力层面、素质层面的人才需求,确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人才规格,以对学生加载能力、精细匹配。紧密结合地方生态文明建设、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工程需求,以环境生态工程治理为主线,强调野外实践、实验论证、生态工程实践的培养模式,凸显环境生态治理的宏观视野和区域工程质量相结合的培养特色。
可见,环境专业学者们对环境生态工程专业给予了很高的期待,环境生态工程的出现和发展也将会弥补传统环境工程专业的缺陷。传统的环境工程和环境生态工程各有特色,侧重不同。前者是以污染物削减为主要工程目标,侧重物理、化学原理、以较快治理速度,集中治理污染,以水、气、声、固废处理处置等为专业课程,属于工业文明阶段;后者是以生态健康、环境改善为主要工程目标,生物、生态为侧重原理,以较慢的治理速度,构建生态系统,以生物、生态、地球科学等为主要专业课程,处于生态文明阶段。前者更关注饮用水安全保障、水环境污染治理、大气环境污染治理、固体废物处置;后者更侧重自然(森林、草地、河流、湖泊、湿地修复与保持)、经济(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社会(绿色消费)等方面。
大会报告中多次提到,在我国,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生态学专业的人才并不缺乏,但是具有环境生态工程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却较少。国家亟需大量经过良好专业训练环境生态工程专业人才进行相关的生态规划、生态工程设计,以及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等方面的工作,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输出更多的中坚力量。